央视聚焦衡师研究生:非遗剪纸绘抗战,80幅巨作致敬胜利

作者:赵程洁 时间:2025-09-01 点击数:

8月30日,我校美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王嘉鑫带领的剪纸团队,凭借“用剪纸记录抗战历史”系列创作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《24小时·遇见你》栏目,获得深度报道。

央视报道播出后,不仅在校园内引发热烈讨论,更在社会层面引起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。许多师生深受触动,纷纷表示,这一传统非遗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抗战历史,既在文化表达上实现了创新突破,也充分彰显了我校始终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。


  

初心传承:红色基因唤醒非遗技艺新活力——这正是阳泉非遗剪纸传承人王嘉鑫始终秉持的创作信念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泉人,王嘉鑫自幼便沉浸于当地浓郁的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氛围之中,早早与剪纸结下了深厚的缘分,后来成为了非遗传承人。自去年底起,他萌生并发起了“用剪纸记录抗战历史”的创作计划,决心以刀为笔、以纸为媒介,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镌刻于一幅幅剪纸作品之中。

“剪纸艺术的特点是镂空美,剪完之后拿起来的那一刻,光透过作品,就会把你创作这幅作品时寄托的情感,直接冲击到你的脑海中。”王嘉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如此描述剪纸艺术的魅力。对他而言,剪纸不仅是一门传统手艺,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、历史的叙事,是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、无声却有力的语言。


  

创作计划启动后,王嘉鑫获得了学校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。他迅速招募成员,组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团队。为保证作品在史实方面的准确性,团队对所参考的每一张历史照片都进行了严谨考证,还特意邀请学校党史研究专家参与审核把关。从服饰、武器等细节,到场景、历史背景等宏观层面,确保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成为经得起细致推敲的“历史切片”。

在近一年的创作周期中,团队主动放弃了多个假期休息,常常挑灯夜战至深夜。他们以工作室为家,克服种种困难持续投入创作,最终完成了80幅长宽均超一米的大型剪纸作品。这场高强度、高要求的创作历程,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艺术极致的执着追求,也是对团队意志力与专业精神的严峻考验。

目前,该系列剪纸作品已先后在湘南第一党支部三师支部历史陈列馆、校内展览等场合展出,每次亮相都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,不少观众表示“通过剪纸重新认识了抗战历史,很有意义”。其作品不仅在校内及地方文化场景展出,更吸引了多家媒体对其创作理念与非遗传承实践进行广泛报道,使剪纸艺术与红色历史的创新结合进入了公众视野。


  

王嘉鑫团队的实践,生动体现了我校研究生群体对新时代使命的践行。8月10日,首次展览圆满举办,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,新时代的研究生不仅能在学术科研领域深耕细作,更能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,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肩负起文化传承、历史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。同时,这也彰显了我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。学校领导对此表示赞赏,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,让中华文化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
图源|央视新闻网

文|赵程洁

审核|何淑轩 汪子彦



微信公众号

版权所有 © 2020 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院(研究生工作部)/学科建设办公室

地址: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

联系电话:0734-3456100      联系邮箱:xkjsb@hynu.edu.cn